语音播报
青岛市城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志愿者在白沙河种植净水植物。
王海滨摄(人民视觉)
漾濞槭 。
资料图片
浙江韵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大棚 。
肖 青摄
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 ,地势高峻 ,地理特殊,野生动植物资源 、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拥有碧水蓝天和广袤的草原 。目前 ,西藏自治区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 、生态功能保护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湿地公园,初步形成了一个类型齐全 、分布合理的生态保护网络体系 。图为西藏林芝波密县风光 。
新华社记者 李 鑫摄
中国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高等维管束植物3万多种,占全世界已知维管束植物种类的十分之一。作为生态系统第一生产者,植物几乎是生态系统中能量及有机物质的最初来源 ,对涵蓄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维持全球自然生态平衡和稳定极为重要 。但由于生境丧失或破碎化 、资源过度利用 、环境污染 、入侵物种竞争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大约有 11% 的植物受到了日益严重的威胁 。
每一种生命都值得尊重 。从2008年发布实施首个国家级植物保护战略至今 ,中国在保护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
成就与挑战并存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植物保护工作,积极响应《全球植物保护战略》(GSPC) ,并制定和发布了《中国植物保护战略》(2011-2020)。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中国办公室负责人文香英介绍 ,在过去十年 ,中国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濒危植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就地保护 、迁地保护和物种回归以及公众植物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提高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执行进展 。
然而 ,由于栖息地丧失、生境破碎化、不可持续的过度利用、外来物种入侵 、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外在因素 ,再加上许多植物自身繁育障碍 ,如授粉率低,胚胎畸形和休眠,萌发率低等,导致居群更新受到影响 ,中国许多植物已处于受威胁状态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以下简称,《红色名录》)显示,目前我国有3879种(约占11%)植物面临灭绝的风险 。
成就和挑战并存。2018年 ,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教授牵头、国内外二十多位植物科学家组成的专家组对中国执行GSPC 2011-2020进展情况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在2020年之前提前实现了本底摸查、评估 、及时有效地开展就地保护等方面(GSPC的目标1、2 、4 、5和7),并在信息共享 、迁地保护 、提高公众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及能力建设和促进公众参与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GSPC的目标3 、8、9、14和16) ,而在剩余的6个与可持续植物资源管理和利用相关方面(GSPC的目标6、10 、11 、12 、13和15)取得的进展有限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总结说 ,过去十年,我国实现了GSPC 中70%的主要目标。
“极小种群”与乡土植物
摸清本底是进行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野外调查 、采集植物标本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野外调查工作不仅条件艰苦 ,而且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尤其是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2005年由当时云南省林业厅组织省内专家在制定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时提出的 。据他介绍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并不是形态袖珍的植物 ,而是受外界因素干扰,分布狭窄或呈间断分布,种群的个体数量极少,濒临灭绝的野生植物 。
在极小种群的保护工作中,流传着一段佳话——漾濞槭重生。漾濞槭是云南大理漾濞县的特有植物 ,最初被发现时全世界仅存4株。实际上 ,极小种群保护刚提出时 ,国际上并不认可。对于这类几近灭绝的物种,是否还有拯救的必要?对此,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卫邦主任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每一种生命都值得尊重 。人们往往忽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 ,忽视了大自然各种生命形态是紧密相连的一体,一种植物灭绝 ,常导致10种到30种生物出现生存危机 。”
经过 10 多年的保护,如今昆明植物园内已经繁育出数万株漾濞槭 ,部分已回到苍山西坡的原生境生长繁衍。十几年的极小种群保护工作证明,此概念的提出是保护生物学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正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珍稀濒危物种的综合研究与保护实践。
在植物多样性保护中,乡土植物保护也是近年来的重点工作之一。中国国土面积广阔 ,横跨多个气候带 ,且境内地势地形多样 ,使得植物地域性十分显著。北方乡土植物以针叶树 、落叶阔叶树为主 ,而南方热带地区则以棕榈科植物为主 。乡土植物具有对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抗逆性 、经济性和历史文化性等特点,近几年来备受关注 。
2013年,中国植物园联盟开展了“中国乡土植物全面保护计划”,旨在保护全国的植物多样性 。到2016年 ,中国195个植物园中有1285个植物活体组织收集中心 ,迁地保护了22104种乡土植物 ,隶属288个科,2911个属 ,占中国全部乡土植物科的91%,属的86%和种的65% ,确保了迁地保护收集的植物材料具有足够的基因多样性 。
此外 ,城市的绿化也在朝向“让野草长”、尊重本土植被的理念转变 ,体现了“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生态理念的落地 ,也是生态文明理论在绿化工作中的生动实践 。
药用植物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对药用植物的发现、使用和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对植物资源药用价值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也是导致许多野生植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威胁之一 。如何保障药用植物的可持续利用?浙江余姚市探索出一条路子 。
浙江余姚市鹿亭乡上庄村 ,处于四明山一带 ,史载为铁皮石斛 、霍山石斛、细茎石斛和黄石斛的分布地 。兰科石斛属是主要的药用植物群体之一。《红色名录》中记载的石斛属有80种 ,其中72种被界定为近危及以上受威胁等级(占90%)。
2012年 ,当地人无意中发现了一株形态奇异、神似石斛的植物 ,后经植物学家鉴定确为野生铁皮石斛。
据当地企业浙江韵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国祥介绍 ,铁皮石斛既是珍贵的药材 ,在中国古代药典里位于“九大仙草”之首 ,素有“药中黄金”之美称 ,同时因对生长的自然条件要求苛刻 ,低自然繁殖率 ,又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为了保护这一“仙草”, 2012年6月 ,姚国祥与浙江大学 、浙江省农科院等展开产学研合作,共同研究野生铁皮石斛的组培技术 。2019年,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当地正式建立“中华铁皮石斛保护地·余姚”。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 ,当初零散分布生存的几株野生铁皮石斛,如今已建有占地1200多亩的种植基地 。
中国工程院张伯礼院士提出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所在海南进行的人工繁育沉香很成功,探索出一条靠生态种植减少野生资源消耗的创新之路 。现在野山参濒危需要严格保护,而林下参品质还需要通过仿野生栽培进一步提升。虫草 、重楼 、贝母等有药用价值的植物繁育研究问题都陆续得到了解决 。这些可以写在未来植物保护战略的目标之中。希望未来药用植物的保护和利用能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