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播报
宋才发:河南嵩山名胜文化景观探讨
河南嵩山名胜文化景观探讨
宋才发 *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博物馆,北京 100081)
一
嵩山古称“外方山” 。 “嵩山”的主体在登封市境内,东邻河南省省会城市郑州,西邻中 国著名古都洛阳 。嵩山属于伏牛山脉,东西绵延近 100公里,位于北纬 34°23'—34°33' , 东经 112°53'—113°11' ,海拔高度 350— 1512米。言及中国的名山大川,首推“三山五 岳” 。自古以来,中国的“三山”者,即神仙居住的地方。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 徐市 (又名徐福 ) 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 、方丈 、瀛洲,仙人居住也。 ” ① 也就是 苏东坡所谓“东方云海空复空,群山出没空明中” ② 的“仙迹” 。我国史称的“三山” ,分别 为喜马拉雅山、昆仑山 、天山; “五岳”则是“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和南岳衡山 。它们是封建帝王仰天功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 “受命于天” ,定鼎中原的象征 。 “五岳”劈地摩天,气冠群伦。尽管五岳不是我国最高峻的 山岭,但它们都高耸在平原或盆地之上,因而显得格外险峻 。 《诗经》就载有“泰山岩岩,鲁 邦所瞻” 、 “嵩高维岳,骏极于天” ③ 的诗句 。由此可见, “五岳”在古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 登封历史悠久,早在 5000多年前,夏朝曾在此建都阳城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年) , 正式设立嵩阳县 。嵩山自周平王年间(公元前 770— 719年)东迁洛阳后,以左岱(泰山)右 华(华山) ,嵩山位于中央为由,钦定嵩山为“中岳” 。唐朝武则天在“天册万岁”元年(公 元 695年)封禅嵩山时,改“中岳”为“神岳” ;北宋后又恢复“中岳嵩山”的称谓。嵩山山 体从东至西横卧蜿蜒, 故有 “华山如立, 中岳如卧” ④ 之说 。 嵩山之顶名曰 “峻极” , 海拔 1512米,素有“嵩高峻极”和“峻极于天”之说。站在峰顶端远眺,北可望黄河之雄,南可观山 川之秀 。 嵩山风景秀美,自古天下奥 。清乾隆皇帝就在游嵩山时诗云:“自古山川修,太少无 穷奥 。” ⑤ 史书对伏羲和黄帝在伏牛山的活动有诸多记载。如《孟子》说:“禹避舜之子于 阳城”,“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⑥ “箕阴”即阳城,在现嵩山南麓 。 《大记》云:“伯 益旧政,就国于箕山之阴,是箕山为益封国也” ⑦ 。舜帝墓在嵩山之马峪川,启母墓在嵩阳 书院之左, 许由 、 巢父墓均在箕山之颠。 “尧舜遗风” 、 “尧天舜日”之语流传至今 。 《庄子》 曰:“尧让天下,许由遂逃箕山,洗耳于颍水。” ⑧ 现还留有“挂瓢崖” 、“洗耳泉”,据
*作者简介 宋才发(1953—)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原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 、法学教授、博 士生导师。
① [汉 ]司马迁著:《史记》 ,岳麓书社 1988年版,第 59页。
② [北宋 ]苏东坡:《海市》 。
③ [春秋 ]孔子:《诗经·大雅篇》 。
④ 源于《五岳真形图》 。见 [晋 ]葛洪:《抱朴子·遐览》 :“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也 。古人 仙官至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 ”
⑤ 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6年版,第 211页 。
⑥ 《孟子·万章上》 (第六章 ) 。
⑦ 《大戴·礼记》 。
⑧ [战国 ]《庄子》 。庄子(约前 369—前 286年) ,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 ) 人。著 名思想家 、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 始人。
说许由在山泉之下正在为牛饮水之际,大尧与之商谈禅天下,许由听说此事,马上把饮牛喝 水的瓢挂在山崖上,把自己的耳朵用此水洗了洗以示去其污秽之言,逃入深山老林去了。这 件事情几乎嵩山脚下童叟皆知 。据古书《竹书纪年》和《世本》记载,舜十五年命禹主 ① 祭 嵩山,舜禅位于禹后,“禹居阳城”。夏代自禹至桀共传 17王 、 14世,历时 432年,尽管 这些王都自阳城数度迁址, 但始终没有离开嵩山周围 。 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故事, 至今在嵩山乃至全国广为流传。 “嵩山”被誉为我国“历史发展的博物馆” ,历代曾多次兴建 庙宇 、书院;帝王禅祭、文人骚客讲学 、高僧名道传教,在嵩山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现 存有文物史迹 1127处,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处,省级 13处,地 、市 (县 ) 级 123处 。 1982年嵩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 4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1990年被林业 部公布为“国家十大森林公园”之一,景区总面积达 151.38平方公里; 2001年 6月被国土 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 2004年 2月 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首批世界地 质公园” ② 。 2010年 8月 1日第 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 将河南嵩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 嵩山主要由“太室” 、 “少室”两座名山组成。
著名的嵩山太室山 。太室山的最高峰即嵩顶,又名峻极峰 、御碑峰,海拔 1494米,自 古就有“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的说法 ③ 。登上“峻极峰”顶,环顾周边 36峰拱围嵩高峻极, 确实千姿百态 、气象万千。怪不得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赞美说:“若言尹是嵩山主,三十 六峰应笑人 。” ④ 宋代诗人楼异也曾写《少室山三十六峰赋》 ,盛赞奇峰美景 。嵩山为炎黄祖 源 、 三代都地。 夏禹浚九河以分洪荒, 周公测天地以建圣制 。 嵩山留下了覆盖中华民族经济、 文化 、艺术 、宗教、科技全方位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遗产。佛 、道 、儒三教荟萃,天 、地 、 人竞相生辉,山 、寺 、貌互补争艳。使古老的嵩山处处闪烁着深奥而又奇妙的熠熠光辉。人 们都说嵩山的“太室”如龙眠、 “少室”似凤舞, “ 36峰”峰峰有名 、峰峰有典,层峦迭嶂、 雄浑奇秀,林壑优美,寺庙林立,古迹星罗棋布。而且有奇特的地质地貌,太古代、元古代 、 古生代 、中生代、新生代地层汇聚一处,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质“五世同堂”的“天然 地质博物馆” ⑤ 。其地质构造有时仅一线之分,上下岩层就相差几亿年。从山脚到山顶,跨 越的就是地球的历史,有时“一步即跨越数亿年” ,这种感觉在别的地方是难于寻找的 。 “太 室” 36峰中有一个峰称“万岁峰” ,其来历是汉武帝登嵩山时,随从官员在这里三呼“万岁” 之声,回荡山谷 、此起彼伏,部下吹捧说是“山呼万岁” (史称“嵩呼”) 。汉武帝心潮澎湃, 龙心大悦,遂赐此峰为“万岁峰”。唐朝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她曾几次到嵩山 禅祭游览并加封“中岳” 。武后天册元年(公元 695年) ,命人在嵩山“峻极峰”建筑“登封 坛”,次年又一次登上“峻极峰”加封“中岳” ,在坛的东南面立碑一通,碑文内容是武则天 的自我歌功颂德, 碑名为“大周升中述志碑”。 为了纪念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这一盛大典礼, 公元 696年武则天诏令天下,改“嵩阳县”为“登封县” ⑥ 。
著名的嵩山少室山 。少室山又名季室山,主峰为连天峰,海拔 1512.4米,是整个嵩山
① 《山海经》的一部分为《禹本纪》 。按王充《论衡—别通》所说叫做“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 海外山表, 无所不至,以所见闻作《山海经》 。 ”
② 刘同伟 、娄慧立:《登封美名扬 嵩山天下傲》 , 《光明日报》 2004年 3月 13日,第 B4版;刘恪:《中岳嵩 山 建筑天堂》 ,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09年 8月 7日,第 9版 。
③ 马玉鹏:《谒嵩阳书院》 , 《中国文物报》 2009年 2月 27日,第 4版 。
④ [唐 ]白居易:《与诸道同游二室至九龙潭》 , 《全唐诗》第 451卷,第 68首 。全诗为:“喜逢二室游仙子, 厌作三川守土臣 。 举手摩挲潭上石, 开襟斗薮府中尘 。 他日终为独往客, 今朝未是自由身 。 若言尹是嵩山主, 三十六峰应笑人 。 ”
⑤ 新华社 2001年 12月 4日发布新闻:2001年 3月由国家土地资源部命名的 “嵩山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河南 省登封市北郊嵩山山系,在不足 20平方公里范围内,保存着距今 23亿年 、 18.5亿年、 5.7亿年的三次前寒 武纪造陆和造地运动所形成的典型地质构造形态遗址,完整展露着被地质学界称作“五代同堂”的太古代 、 元古代 、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沉淀和构造,加上独特的盆 、岭地貌及丰富的内生和 外生矿产资源,被地质学界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 。
⑥ 赵德润:《登封:历史文化宝藏》,《光明日报》 2007年 5月 27日 。
山脉的最高点。因金末宣宗(公元 1213— 1223年)曾屯兵“少室山”山顶抵抗元兵进犯,故 又称之为“御寨山”。少室山的景色以峰奇 、 路险、 石怪 、景秀而著称天下,山中群峰争艳 、 千奇百异,有的拔地而起,有的逶迤连绵,有的像猛虎蹲坐,有的似雄狮起舞,有的若巨龙 睡眠,有的如乌龟爬行,峰峦参差、峡谷纵横, 3000米栈道穿梭山腰,山道弯弯宛若丝带逶 迤在崇山峻岭中 。抬头从山南朝北望, 一组山峰互相叠压, 状如“千叶睡莲” ,因而自唐代起 就有“少室若莲”之说,因而名其为“九顶莲花山” 。少室山的南面很像古人戴的“忠靖冠” , 所以,宋代又称其为“冠子山” 。 少室山东侧山峰参差错落,人们依其山的姿势名之为“石榴 嘴” 。 站在少林寺朝南望, 少室山高峰之下, 自西向东并列着 5座小峰, 人们又依其山的形态 顺次称之为棋 、鼓、剑 、印、钟。在剑峰西侧有一巨石如削,如雨过天晴之际光洁耀眼好似 白雪,遥望此景引人入胜,被称为“少室晴雪” ① 。少室东侧有一道盘绕弯曲的峡谷,名曰:“玉皇沟” ,东口叫“吸风口” ,峡窄谷深令人望而生畏 。西口叫“小寨口” ,可直通山顶大寨 “东天门” 。东天门下面有条东门壕,当地称之为“响潭沟” 。 “响潭沟”壁如刀削,沟宽不过 10余米,深却有数百丈,谷内经常云雾弥漫,袅袅白云在峡谷中奔腾翻滚,如风浪呼啸奔腾 谷外, 当地人称其为 “喷雾口” 。 峡谷中心有一巨石状如猴子, 飘浮云上若隐若现 、 惟妙惟肖, 名曰“猴子观云海” ② 。从此处望下看云雾缭绕,上看一线天 、老虎嘴、擎天柱等怪石林立。 山顶海拔 1200米处有个“三皇寨” ,寨中的“盘古洞”供奉着中华民族的三位先祖——黄帝 轩辕氏 、伏羲氏和炎帝神农氏。 “三皇寨”以供奉天皇、地皇 、人皇而闻名 ③ 。寨顶边还有 5平方公里绝少有人涉足的原始森林,林茂花繁 、 山泉潺潺,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只是登攀 艰难, 486级的“好汉坡”石阶,让人上气不接下气;走上架在两山之间的吊桥——“连天 索道”如履薄冰,难免战战兢兢 、心惊肉跳;而傍依绝壁 、下临深渊的“三皇栈道”也是险 象环生, 500多米的崎岖山路令人精疲力竭 。上到山顶极目远望, “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 油然而生 。
石碑是嵩山分布较广的珍贵历史文物。现存于嵩阳书院西南草坪上高达 9米 、宽 2.04米 、厚 1.05米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 ④ ,为嵩山所有石碑中最大的一块,碑体宏 伟、结构紧凑 。此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 。碑首分三层:上层为素面的束腰带座 宝珠,各有一只卷尾石狮位于宝珠两旁。石狮前爪把持宝珠,后脚盘蹬于宝珠的基座上,嘴 唇吻于宝珠甚称奇妙 。这种装饰不仅使碑首不至于显得单调,而且起着平衡碑顶重心的实际 功效,使碑身牢固稳当。碑首的中层比上 、下层和碑身都要宽大,四面较碑身突出 60厘米, 从上往下逐渐收缩并略带弧形,上边有大朵云气图案的浮雕。碑首的第三层上下平直,正面 中间篆刻额文,额文的两边有浮雕双龙飞舞,两侧是浮雕的麒麟 。这种碑首较盘龙式或半圆 顶的碑首要别致得多,象征着升腾的云气和天上的巨龙。碑身的碑文由李林甫撰写,字体为 徐浩 ⑤ 八分古隶楷书,字态工整,刚柔适度,堪称一绝。欧阳永叔和游人的题记,则撰于碑 的背面和两侧 。碑座为长方形,四面有石刻,前后各 3幅,两侧各 2幅,共 10幅;每个石刻 内有一尊浮雕武士像,一手高举扬舞,一手抓住动物,有鱼 、有蟾、有蛇,尽管形象不一, 但都鼓目凸腹,开档丁字步或作对阵欲斗姿势 。该碑雕刻于唐天宝三年 (公元 744年 ) ,石质 坚硬细腻, 雕工极为精致, 是我国唐碑的优秀代表作之一。 据说在唐朝 “嵩阳书院” 古称 “嵩 阳观” ,住着一位名叫孙太冲的老道士,道号“嵩阳真人” 。他终日上山刨药炼取仙丹,为人 治病疗效很好,为此方圆百里的人都来“嵩阳观”取药治病 。后来孙太冲就成了嵩山地区一
① 见《浙江日报》 2003年 1月 10日 。
② 罗和顺、 张淼:《嵩山三皇寨风景名胜区特邀郑州日报校园记者游历采风》 , 《郑州日报》 2007年 8年 1 日 。 ③ 刘同伟、娄慧立:《登封美名扬 嵩山天下傲》 , 《光明日报》 2004年 3月 13日,第 B4版。
④ 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 (北方卷)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年版,第 69页 。
⑤ [唐 ]徐浩 (公元 703— 782年 ) , 中国唐代书法家。 字季海, 越州 (今浙江省绍兴市 ) 人 。 少举明经, 肃宗时, 授中书舍人,四方诏令,多由徐浩所书。后进国子祭酒,历任工部侍郎 、吏部侍郎 、集贤殿学士,封会稽郡 公 。著有《论书》 (又称《法书论》 ) 。徐浩擅长八分、行、草书,尤精于楷书 。他的书法曾得到父亲徐峤的 传授,风格圆劲肥厚,自成一家 。
位德高望重的道人。一次唐玄宗李隆基身染重病久治不愈,听说孙太冲炼的仙丹很灵验,就 派大臣到“嵩阳观”讨取仙丹,玄宗皇帝吃了仙丹疾病果然痊愈了。为了纪念这件事,唐玄 宗派了一个监工大臣到嵩阳观立碑铭志,从各地挑选诸多能工巧匠。开工时,领班的石匠问 监工大臣:“碑做多高?多宽?多厚?啥式样?”监工大臣随口答道:“碑越高越好,碑首要 戴个帽, 由嵩阳县(登封县原名)知县监办,限工期 100天完成” 。数百名工匠按照监工大臣 的旨意做了 81天, 谁知因为碑太大, 做好后却无法立起来。 碑身终于立起来后, 又由于碑身 太高, “帽” 怎么也戴不上 。 监工大臣为了催促尽快地戴上碑帽, 一连杀了 3个县令和 6个领 工头目,但碑帽仍然无法戴上。最后监工大臣亲自到碑前,对石匠下令说:“再限你们 3天, 要不把碑帽戴上, 就把你们统统杀掉。 ” 说罢袖子一甩, 两眼一瞪扬长而去。 全体石匠一个个 愁眉苦脸束手无策。正在这个无奈何之际,忽然从东南方向来了一个老头,走到碑前这边瞅 瞅 、 那边看看, 笑眯眯的一言不发 。 有一个石匠对老人说:“哪里来的师傅?你还是快些走吧! 免得在这里跟着我们带灾。 ”老头回答说:“我也是一个手艺人,走到哪里 、吃到哪里 、做到 哪里,管他什么带灾不带灾,我这半辈子入土的人了,还怕个啥,还不是过一天少一天,啥 时候土圆脖子,也就算完事” 。那位老人说罢转眼就不见了 。 “土圆脖子”四个字提醒了众位 石匠 。 于是工匠们就抬了大量的黄土, 圆到石碑脖子的根儿, 大家顺着土坡把碑帽滚了上去, 安到了碑身顶上,然后再将黄土移走。据传那个老头就是鲁班。从此“鲁班智立唐碑”的故 事,就在嵩山观一带传播开了 ① 。在天王殿后大雄宝殿前的院落内,立有许多重要的名碑及 碑楼。如唐代的《皇唐嵩岳少林寺碑》 ,元代的《圣旨碑》 ,明代的《重建初祖殿记碑》 、 《幻 休禅师行实碑》 、 《道公禅师行实碑》 ,清代的《重修千佛殿碑》 、 《乾隆诗碑》等 。钟楼前有砖 砌碑楼一座, 碑楼系 1928年火灾后增建,以前碑是独立的 。 今“碑楼”内置有两通重要的古 碑 。其中,南边的一通为唐代《皇唐嵩岳少林寺碑》 。该碑记述了自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 496年)至唐开元十六年(公元 728年) 230余年间, 有关少林寺从初创到兴盛,不同时期政 治 、经济 、军事、建筑、宗教 、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不少内容可弥补正史不足,是研究 唐代朝廷同少林寺密切关系不可多得的“石刻文件” 。碑楼北边的那通“明碑” ,正面为嘉靖 四十四年 (公元 1566年 ) 三月立,由朱载堉 ② 书篆的《钦依住持少林寺曹洞正宗第二十四世当 代傅法小山禅师行实》 碑; 碑的背面为同年同月刻立的 《混元三教九流图赞》 , 图中绘释 、 道、 儒三教代表人物释迦牟尼 、老子和孔子的组合像 。此碑表达了这一时期“三教合流”的思想 倾向 。碑楼以北另有一碑亭基址, 其上立有清乾隆十五年(公元 1750年) 刻立的《乾隆御书 诗碑》一通。此碑址上原建有平面方形 、重檐攒尖顶木结构碑亭一座 。建筑造型较为考究, 上层顶部略呈盔顶形,四脊上部微微拱起,屋面用宝瓶、花脊 、垂兽等装饰 。可惜已毁于兵 火,所幸的是《乾隆御书诗碑》尚保存完好。
二
少林寺史称天下第一名刹 。少林寺位于登封市西北 15公里处的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 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 495年) ,历经九朝,距今 1500多年的历史 。少林寺为禅宗祖 庭和少林武术的发祥地,文物古迹众多,享誉海内外,素有“天下第一名刹” ③ 之美誉 。少 林寺因少室山下环境清幽,周围俱是密密匝匝的树林,故而得名少林寺。公元 527年印度僧 人菩提达摩在此首创禅宗, 史称少林寺为 “祖庭” 。 少林寺主体建筑由山门经天王殿 、 大雄宝 殿、藏经阁、方丈室 、达摩亭 、千佛殿组成,占地约 3万多平方米。隋唐时期达到极盛,聚
① 见《河南登封景点故事》 , 《大河报》 2006年 11月 7日。
② [明 ]朱载堉(公元 1536— 1611年) ,字伯勤,号句曲山人 。生于怀庆府河内县(今沁阳市) ,系明太祖朱 元璋九世孙,仁宗帝的第六代孙,郑藩王族嫡世,明代著名的律学家 、历学家、数学家 。其父郑恭王朱厚烷 能书善文,精通音律乐谱 。载堉自幼深受影响, 喜欢音乐 、 数学,聪明过人 。嘉靖二十四年(公元 1545年) ,年仅 10岁的载堉就攻读《尚书盘庚》等史书,并封为世子, 成为郑王的继承人 。
③ 刘同伟 、娄慧立:《登封美名扬 嵩山天下傲》 , 《光明日报》 2004年 3月 13日,第 B4版 。
集僧徒 2500余人,其中有些和尚是护寺武僧;寺内建筑达 5000余间,至清朝末年仍保存有 6进院落规模。北魏太和十九年 (公元 495年 ) ,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此首创禅 宗而依山敕建少林寺 ① 。而后释迦牟尼大弟子摩诃迦叶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达摩泛海至广州, “一苇渡江”来到嵩山少林寺,广集信徒弘扬佛法禅宗,被佛教界尊奉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少林寺也因之被奉为 “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庭” 。 唐代少林寺又因一段 “十三棍僧救唐王” 的事 迹而声名大振, 少林寺遂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 ② 。 元明时期, 少林寺仍拥有僧众 2000余人, 成为驰名中外的大佛寺 。 清代中期以后少林寺逐渐衰落, 现在的建筑多半是明清时期重建的, 基本上保持了原样。少林寺山门门额的横匾上有“少林寺”三个金漆大字,它是清朝康熙皇 帝来此游山时题书的 。据说康熙不肯轻易题书,故有康熙“一字千金”的说法 。康熙破例为 少林寺题写匾额,足以说明少林寺的地位不同于一般寺庙 ③ 。少林寺尽管历经沧桑 、几经兴 废, 但留存下来的文物和建筑仍然相当丰富:北宋的初祖庵, 明代的千佛殿又名 “毗卢阁” ④ , 都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历代僧众习武练功踏碎的方砖更令人肃然起敬 。唐至清代的砖石墓塔 250余座,造就了名播海内外的“塔林奇观” 。自北齐以后的历代石刻有 400余品,其中,以 唐王告少林寺主教碑和苏东坡、米芾、蔡京 、赵孟頫 、董其昌等书写的碑刻最为珍贵 。还有 富有艺术价值的壁画,明代的千佛殿、 500罗汉朝毗卢的 300平方米巨幅彩色壁画;白衣殿 中清代的少林拳谱以及 13和尚救秦王等彩色壁画等等, 色彩艳丽 、 构图和谐, 衣袂飘飘, 展 示了唐代壁画的极高水准,具有较高的历史 、艺术和科学价值 ⑤ 。
少林拳术享有“武林之尊”的盛誉。相传少林武术起源于北齐少林寺二祖禅师,他汲取 民间养生之术及技击精华矢志练武。至隋寺内和尚习武成风,并创出“形意拳” 、 “罗汉十八 手”等多路拳术。隋末少林武僧曾救驾唐王李世民,因开国有功得到封赐,盛名日蒸 ⑥ 。少 林和尚从舒伸腰肢 、活动腿脚开始,经寺僧们不断演练、充实、创造,终于发展成功力深厚 的“少林武术” 。至宋代,少林武术自成体系、风格独绝,史称“少林派” ,成为中国武术派 别中的佼佼者 。 明朝嘉靖年间, 少林寺月空法师曾带领百名僧兵赴沿海平灭倭寇, 功名永在 。 少林武术经少林寺僧徒们千年的演练发展,博大精深,拥有 100多种套路,并且不断得到发 扬和普及。 “中国功夫惊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 。 ” ⑦ 如今少林武术风靡海内外,已连续举办 四届 “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 , 吸引了世界 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林英豪在此一展身手 。 以少林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 以中岳庙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及以嵩阳书院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在嵩山地区长期共存 、相互影响。 1982年,电影《少林寺》在海内外上映,开创了“真打实 做真功夫武侠电影”的先河,引发了全国上下的武术热潮。此后,一系列以少林寺为题材的 电影频频上映,如《少林小子》 、 《南北少林》等,引发了国内外的武术爱好者对“少林文化” 的崇拜 。 2003年 9月 23日,来自社会各界人士共 500多人在嵩山少林寺院内举行了隆重的 《少林寺》电影主题曲音乐碑揭幕仪式。主题曲《少林 、少林》及《牧羊曲》的词曲作者、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王立平先生为音乐碑揭幕 ⑧ 。登封现有各类武术馆校 83所,习武学员 每年保持在 4万多人 。 其中, 规模最大的塔沟武校和鹅坡武校等, 已经成为 “武术冠军摇篮” 。
① 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 (北方卷)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年版,第 65页 。
② 程大力 、张卓:《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详考》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 2期。
③ 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 (北方卷)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年版,第 65页。
④ 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6年版,第 213页。
⑤ 参见《少林寺导游词》 。
⑥ 唐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所守的轘州城,地形险要,是扼守十 八盘的战略要地 。李世民攻打轘州城久攻不下。少林寺和尚昙宗、志坚、惠扬等 13人里应外合,擒拿了王 仁则。 为表彰少林众僧的战功, 李世民登基之后, “嘉其义烈,颁降玺书宣慰 。 赐田四十顷, 水碾一具” (《少 林寺碑》 ) ,同时对 13位立功的和尚各有嘉奖,昙宗被封为大将军僧。唐郑之战给少林寺武僧以显武的机会, 大唐皇帝的颁降宣慰和封赐,也使少林寺从此声名日隆 。
⑦ 刘同伟 、娄慧立:《登封美名扬 嵩山天下傲》 , 《光明日报》 2004年 3月 13日,第 B4版 。
⑧ 记者李志鹏:《 <少林寺 >电影主题曲音乐碑揭幕 唱响少林美名 载入古刹史册》 , 《大河报》 2003年 9月 24日。
少林寺 、嵩阳书院和中岳庙先后被评为国家“ 4A ”级风景名胜景区 ① 。
少林寺的佛事殿堂和塔林名震海内外 。少林寺占地面积 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少林碑 林、天王殿 、山门、大雄宝殿、千佛殿、方丈室 、钟楼 、鼓楼 、立雪亭等 。大雄宝殿是少林 寺的正殿,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与天王殿、藏经阁并称为三大佛点,也是寺内最大的 殿宇。该殿为金代建筑, 1928年毁于兵火, 1986年重修,殿面阔 5间,长 26.57米;进深 4间,宽 20.34米;高 19米,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内中央供奉着释迦牟尼三世佛塑像,上面悬 挂着清康熙御书“宝树芳莲” ,两侧塑有 18罗汉像 。大雄宝殿内东侧有一铜钟,铸于明万历 十七年 (公元 1589年 ) 。 钟的下面端坐地藏王菩萨木雕像 。 这是佛教界的固定格局, 称这口钟 为 “幽冥钟” , 称地藏王为 “幽冥教主” , 因其有 “地狱不空, 誓不成佛” 的大愿, 故成为 “阴 曹地府的主宰者” 。 大雄宝殿后的屏壁上, 悬塑着手持净瓶和杨柳枝的观音像。 观音是中国佛 教中四大菩萨之一, 相传观世音菩萨为使众生接受佛理, 大慈大悲之心关照世间, 指点迷津 、 救人苦难,一滴圣水即可以起死回生,一缕祥云即可鸡犬升天,颇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无边法 力, 人们敬重观音为 “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 六祖殿位于大雄宝殿西侧, 1928年被毁, 1982年重建。 面阔 5间,进深 5米 。内祀六祖朝观音像,正中自左至右为大势至菩萨 、文殊菩萨、 观世音菩萨、 普贤菩萨 、地藏王菩萨 。后墙上的泥质悬塑为“达摩只履西归图” 。六祖殿内南 北两边的 6尊泥塑,是达摩及所传的 5位传人 。北边前 3尊为初祖达摩、三祖僧灿 、五祖弘 忍;南边前 3尊为二祖慧可 、四祖道信、六祖慧能 。立雪亭建于明代,传为二祖慧可立候达 摩,雪深过膝而纹丝不动,断臂求法以示诚心,得传达摩衣钵法器的地方 。故儒家有“程门 立雪”的典故,佛门有“二祖立雪”的故事,说的都是虔心求真的一念至诚,而故事又都发 生在河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殿内神龛中央供奉铜质达摩坐像,两侧 4个泥塑像分别为二祖 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为明嘉靖十年 (公元 1531年 ) 所铸。匾额上的“雪印 心珠”四字,系清乾隆皇帝所题;殿门两边有对联云:“禅宗初祖天竺僧,断臂求法立雪人” ② 。佛龛后面放置佛像一具,裸臂赤足,大咧不拘;亭前有千枝柏 2株,枝条层层弯垂,棚 架于 27级的垂带式台阶上, 把达摩亭的景色点缀得分外清幽 。 少林寺塔林始建于唐贞元七年 (公元 791年 ) , 到清嘉庆八年 (公元 1803年 ) 为止, 共建砖石塔 250多座, 总面积 14000余平 方米, 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墓塔是历代少林寺高僧圆 寂后的归宿。寺僧们圆寂后骨灰埋在地下,上面建塔立碑 。因其建造年代不同,塔林中的墓 塔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砖塔 、石塔和砖石混合塔,造型有单相塔、单层密檐塔以及各式 各样的喇嘛塔。有四角 、六角、八角 、柱体、椎体、瓶体 、抛物线体等形状。大小不一 、高 低不等,层级一般为 1— 7级,高度在 15米以下,建筑的规格是根据僧人生前在佛教中的地 位、佛学修养及威望高低而决定的 。每座塔的前边都有“塔额” ,有的还有“塔铭” ,记载着 死者的生平事迹 ③ 。塔林现存唐 、宋、金 、元、明、清各代砖石墓塔 240余座,其中,有唐 塔 2座、宋塔 2座、金塔 10座 、元塔 46座 、明塔 148 座,其余为清塔和宋代不详的塔 ④ 。 塔林中的名塔有唐贞元七年(公元 791年)的法玩禅师塔 、宋宣和三年(公元 1121年)的普 通塔、金正隆二年(公元 1157年)的西唐塔 、明万历八年(公元 1580年)的坦然石塔、清 康熙五年(公元 1666年)的彼岸塔、元代(后)至元五年(公元 1339年)修造的菊庵长老 塔等 。塔林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 、雕刻、书法、艺术史和宗教文化的珍贵宝藏 。
三
嵩山著名的名胜古迹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在嵩阳书院西北 4公里山谷中的嵩岳寺内,是 一座单层密檐式砖塔,塔高 41米,塔身以上是 15层砖檐,周长 33.72米,是我国现存最古
① 赵德润:《登封:历史文化宝藏》,《光明日报》 2007年 5月 27日 。
② 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6年版,第 210— 211页。
③ 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 (北方卷)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年版,第 67页 。
④ 邓桥发:《嵩山少林寺 名刹雄风千古扬》 ,珠海新闻网发布, 2008-11-18 08:50:12 。
老的砖砌佛塔。 该塔建于北魏正光元年 (公元 520年 ) , 距今已有近 1500年的历史。 史称其建 筑布局“林泉既奇,营制又美,曲尽山居之妙。 ” ① 塔身分上下两部,下为平坦壁体,上部角 隅各加倚柱一根,柱头施火焰宝珠与覆莲,柱下为平台和覆盆柱础 。除门的 4面向外,其余 8面各砌一座单层方塔状的壁龛,突出于塔壁外,使外廊呈现出轻快秀丽的抛物线造型 。嵩 岳寺塔不仅以其独特的平面型制而闻名,而且还以其优美的体形轮廓而著称于世 。密檐之上 系由宝珠、相轮 、仰莲、受花等组成的塔刹 。塔身东南西北四面设入口,导致塔心室 。此室 自下而上直达顶部,分为 10层,第一层随塔之外形也呈 12角形,第二层以上改为 8角形 。 塔室宽 7.6米,底层砖砌塔壁厚 2.45米,这样的 12边形塔在现存的数百座砖塔中是绝无仅 有的,即使在南北朝期间的建筑中也属少见 。整个塔室上下贯通呈圆筒状,塔室内原置佛台 佛像,供和尚和香客绕塔做佛事之用 。全塔刚劲雄伟,轻快秀丽,建筑工艺极为精巧 。该塔 尽管高大挺拔,但却是用砖和黄泥粘砌而成的,塔砖小且薄,经历千年仍巍然屹立于崇山峻 岭中,充分证明我国古代建筑工艺之高妙 ② ,不愧是中国和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 嵩山著名的名胜古迹的中岳庙 。 嵩山地区共有寺庙 79处, 现保存完好的有 72处。 其中, 中岳庙是该地区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道宇,位于登封城东 4公里的太室山东南麓,四周群山 环绕 、风景秀丽,是我国最早的道观之一 。中岳庙原名“太室祠” ,为祭祀中岳神而建,始建 于秦 (公元前 221— 207年 ) 。 西汉元封元年 (公元前 110年 ) , 汉武帝游嵩山时令扩建祠宫 。 约 在北魏时“太室祠”改名为“中岳庙” 。庙址屡有变迁,如秦至西汉庙址在万岁峰上,东汉元 初五年 (公元 118年 ) ,建立太室阙时迁至中岳庙之南 、石阙之北。唐开元十八年 (公元 730年 ) ,玄宗李隆基增建中岳庙,自此奠定了今日的庙址 。唐宋之际中岳庙盛极一时,有“飞甍 映日,杰阁联云”之称。 北宋乾德二年 (公元 964年 ) 、金大定十四年 (公元 1174年 ) 及明、清 两代都进行了大规模修整 。中岳庙现存的庙宇基本上保留着清代重修以后的建筑风格,从庙 宇中轴线上的中华门起,经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坊 、崇圣门、化三门 、峻极门、嵩高峻 极坊 、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全长 650米,占地面积达 37万平方米,是五岳中现存规模 最大 、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 。庙院有殿、宫 、楼 、阁 、坊、亭 、台、廊庑 、门庭等建筑 400余间,其中主要建筑多为清代宫廷式样 ③ 。庙址坐北向南,庙门南有东汉太室阙,山门前有 汉代石翁仲雕像 1对, 高约 1米, 平头大脸 、 造型淳厚。 庙内有汉至宋代种植的古柏 335株, 这些古柏不但树龄长且树形奇特,似猴、似羊、似鹿、似凰,千姿百态形象逼真,为中岳庙 增添许多神奇色彩。中华门原名“嵩山第一坊” ,原为木建牌楼, 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庑 殿式,并改名为“中华门” 。 “天中阁”原名“黄中楼” ,是中岳庙的大门,面阔 5间 、进深 1间,重檐绿瓦,下筑高台,台体中开 3洞,置实榻大门,门前月台上有清代石狮 1对。天中 阁之后为配天作镇坊四楼三柱,坊后为崇圣门,再后为化三门 。崇圣门东有古神库,四角各 立一铁巨人,铁人高 3米许,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严、栩栩如生,是我国现存体形 最大 、保存最好的 4个“守库铁人”或称“镇庙铁人” 。北宋治平元年 (公元 1064年 ) ,由忠 武军匠人董襜等铸造 。与神库相对的甬道西有 1亭,再向外是“东华门”和“西华门” 。两门 内各立 2碑, 合称为宋金 “四状元碑” , 碑文由宋代王曾 、 卢多逊 、 骆文尉和金代黄久约撰写。 化三门后为“峻极门”又名“将军门” ,左右两侧为东西两掖,创建于金大定年间(公元 1161— 1189年) ,后代历有重修 。现存制式为歇山屋殿五踩斗拱,彩绘栋梁 、覆以绿色琉璃 瓦,面阔 5间 、进深 6架,面积 290平方米 。峻极门前东面分列有 4个高台,是四岳殿的殿 基 。峻极门附近有北魏太安二年 (公元 456年 ) 立的《中岳嵩高灵庙之碑》 ,以及唐碑 、宋幢、 金代铁狮与庙图等重要文物。 《中岳嵩高灵庙之碑》高 2.82米,碑文魏体,记载重修中岳庙 的经过和中岳庙的沿革,是中岳嵩山一带现存最早的石碑。中岳大殿名“峻极殿”是中岳庙
① 张驭寰:《中国古塔大观》 , 《中国文化报》 2006年 8月 24日,第 5版 。
② 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 (北方卷)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年版,第 69页 。
③ 刘恪:《中岳嵩山 建筑天堂》 ,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09年 8月 7日,第 9版 。
的主体建筑,面阔 9间,进深 5间,面积 920平方米,是河南现存最大的寺庙殿字 。该殿重 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斗拱和梁架均有彩画。殿内天花板中部有精雕的盘龙藻井,神 龛内塑中天王坐像,龛内外又配以侍臣、将帅等塑像, 1982年重塑。寝殿面阔 7间,单檐歇 山顶,殿内龙榻上塑天中王卧像,中轴线两侧置 6宫,即神州宫、祖师宫、太尉宫 、行宫 、 火神宫、小楼宫等。
嵩山著名的名胜古迹汉三阙。中岳庙前方约 300米处有一座“太室阙” ,它建于东汉元 初五年 (公元 118年 ) ,与“少室阙” 、 “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为中岳嵩山第一门 。 “阙”是一种表示尊严的装饰建筑,一般立于城 、宫 、庙门前的甬道两旁。阙由方石垒砌, 分左右两部分,相距 6.75米;阙高 3.13米 、宽 2.1米 、厚 0.7米 。 顶分 6层计 22块方石叠 砌 。 东半阙无字, 西半阙正面有阳刻额文“中岳太室阳城神道阙” 3行 9个篆书大字, 现后 3字剥落 。背面有“奉祀崇高神君,颂公结事”八分篆书字 。这些篆文气势挺拔 、苍劲有力, 是研究我国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 。东阙雕有人物 、车骑出行 、马伎、舞剑、龙 、虎 、玄武、 象 、羊头、斗鸡 、犬逐兔 、蟾蜍 、猫头鹰、建筑物 、长青树等画像 50余幅,是研究汉代民间 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物资料。少室阙是少室山庙的神道阙,约建于东汉元初五年至 延光二年(公元 118— 123年) 。据史书记载,少室山曾是夏禹之妻涂山氏之妹的居所,传说 其为夏禹之妃,所以当地又俗称“少室庙”为“少姨庙” 。少室阙较为完整,东西两阙的结构 基本相同,两阙一南一北相互对峙,东阙高 3.37米,西阙通高 3.75米。阙身由正阙和副阙 两部分组成 。正阙以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顶部用巨石雕成,高 3.96米,宽 1.82米;副阙 象征着围墙, 比正阙低 1.31米。北阙雕刻有篆字“少室神道阙”题额,南阙的隶书题铭大部 分都已剥落 。 阙壁的四周遍饰用减地平雕刻法雕成的彩画, 共计有 60余幅, 这些画的主要内 容包括车马出行 、马戏 、驯象 、月宫以及动物图案等,其中的马戏图雕刻有两匹骏马,骏马 腾空飞驰,前一匹马鞍上有一名挽双丫髻的少女,穿着紧身衣裤倒立在马背上,后一匹马上 有一女子舒展长袖随风飘扬,人体自然后倾,这些表现手法充分地显示出了奔马飞奔时的情 形和马戏的惊险技艺。汉代的雕刻手法十分夸张,风格则显得飘逸自然,这些彩画是汉代雕 刻艺术的代表作 。 “启母阙” 位于嵩山南麓, 距离登封县市 2公里的嵩山万岁峰下。 “启母阙” 的北边 190米处有一开裂的巨石,即是“启母石” ,根据文献《淮南子》记载,上古时期大禹 奉命治理泛滥的河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化为高逾数丈的巨石,名曰“启母石” , 巨石从北面破裂而生启 。 西汉武帝游览嵩山时,为此石建立了“启母庙” 。 东汉延光二年(公 元 123年) , 颍川太守朱宠于启母庙前建的神道阙即是 “启母阙” 。 汉代因避汉景帝刘启的讳, 曾一度改名为开母庙 、开母阙,该阙是中岳汉三阙中损坏最为严重的一阙 。该阙的式样、尺 度同太室阙相类似, 阙上篆书刊号阙名 “开母庙神道阙” , 阙上铭文主要叙述了大禹治水 “三 过家门而不入” 的故事和赞美大禹妻子启母的功绩 。 阙身雕刻的画像现存有 60多幅, 其中就 有大禹化熊的故事。
嵩山著名的名胜古迹嵩阳书院和观星台 。 嵩阳书院在嵩山南麓、 登封县城北约 3公里处。 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 (公元 484年 ) ,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为道士修行之所 。嵩 阳书院在历史上曾为佛教 、道教场所,后来为儒家独占 。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 。因 宋太宗重视文治, 故嵩阳书院在北宋时最盛, 至道三年 (公元 997年) 赐名太室书院并赐 “九 经子史” ,院中有学生几百人。宋景佑二年 (公元 1035年 ) ,赐额更名为“嵩阳书院” ,设立院 长管理院务, 赐良田 100亩作为办学经费, 学生来书院念书由书院供给伙食。 宋代理学的 “洛 学”创世人程颢 、程颐兄弟都在嵩阳书院讲学,各地学者纷纷慕名而来,成为宋代理学的发 源地之一 。金大定年间(公元 1161— 1190年) ,废除书院更名为承天宫。明代知县侯泰重修 之后又恢复嵩阳书院;明末书院毁于兵火之中。清康熙十三年(公元 1674年) ,知县叶封重 修书院,但不久调任京职 。康熙十六年(公元 1677年) ,登封籍名儒耿介继叶封未成之事, 历 3年建造使书院又成规模。耿介承继程颢 、程颐“涵养需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以及朱熹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为教学思想,提出“以主教为宗,以正心诚意为本,议识 天理为要” ,亲自执教传道授业解惑,使以孔孟儒学体系为宗旨而完善的“程朱理学” ,在嵩 阳书院的教育史上又一次复兴 。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 。嵩阳书院与河南睢阳书院 又名应天书院 、 湖南岳麓书院以及江西白麓洞书院并称为我国 “四大书院” , 在国内具有举足 轻重的地位。嵩阳书院东西山岭环抱,逍遥谷溪水缓缓南流,两道清澈的溪水,在嵩阳书院 前面汇合成双溪河,然后蜿蜒东南入颍 。站在嵩阳书院门口四望,可仰望嵩岳诸峰,可俯瞰 登封城全景 。 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的风格, 现存殿堂廊房 500余间, 由 5进院落组成 。 首为先师祠,供奉与书院有关的先师先贤;其后为讲堂,讲堂后为道统祠,最后是藏书楼。 两侧配房原为程朱祠 、书舍 、学斋等。院内廊房墙壁上镶嵌有历代文人 、墨客题字留言,其 内容书法各具特色, 西偏院有清代嵩阳书院教学考场部分建筑 。 除了书院有悠久的历史之外, 嵩阳书院的旅游景观还有西汉的“将军柏”和唐朝的“大唐碑” 。相传在 2000多年前汉武帝 刘彻游嵩山,走到嵩山南麓的嵩阳寺,刚一进门就看见一棵古老的柏树,身材奇伟 、枝叶茂 密,酷似顶天立地的伟丈夫 。武帝尚武多年征战渴求良将,仰望许久赞叹有加,当即褒封柏 树为 “大将军” 。 殊不知嵩阳寺乃藏龙卧虎之地, 穿过二进院见到的柏树比 “大将军” 还要大, 武帝见了既惊讶又踌躇, 但想到自己贵为天子不容改口, 就将错就错地把二院的柏树封为 “二 将军” 。传说归传说, “将军柏”却实实在在是人间稀少的参天大树 。 “大将军”柏树径周 6米, “二将军”柏树径周 15米, 12个人挽手刚刚能抱住树干 。两棵柏树高达数十米,苍劲矫 健,直耸云天 ① 。从汉武帝元封元年 (公元前 110年 ) 受封,历经千载沧桑而依然生机勃勃, 诚不愧伟岸英武了 。嵩山不仅有全国有名的书院,而且还有在我国科技史上有名的、现存最 古老的天文观星台 。 观星台位于登封城东南 12公里的告成镇, 始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 (公元 1276年) ,距今已有 700多年的历史。告成(古称“阳城” )相传是 4000多年前大禹建立夏 王朝的都城, 是中国最早的城邑。 古代天文学家把阳城视为 “地中” , 因而在此设台观察天象, 周时就有 “周公测景台” 。 观星台是一座梯形的砖石混合结构的建筑, 由台身与石圭 、 表槽组 成 。台身上小下大,形似覆斗。台面呈方形,用水磨砖砌造,台高 9.46米,连台顶小屋通高 12.62米 。台下边宽 16米多,上边约为下边之半 。在台身北面设有两个对称的出入口,筑有 砖石踏道和梯栏,盘旋簇拥台体,使整个建筑布局显得庄严、巍峨 。台顶各边有明显收缩并 砌有矮墙 (女儿墙 ) ,台顶两端小屋中间,北壁中间砌有由台底到台顶的凹形址槽,是用来测 量日影的的 “景表” 表身 。 在凹槽下方是自南向北由 36块青石平铺的石圭 (俗称量天尺 ) , 石 圭通长 31.19米,其方位与现在测子午线方向相符 。它那高高耸立的城楼式建筑相当于一根 直立于地面上的竿子,台下正北方的“长堤”则是一把用来度量日影长度的“量天尺” 。台上 有两间小屋,一间放着漏壶,一间放着浑天仪;两室之间有一横梁。每天正午太阳光将台顶 中间横梁的影子投在“量天尺”上 。冬至这天正午的投影最长,夏至这天正午的投影最短; 从一个冬至或夏至到下一个冬至或夏至,就是一个回归年的长度 。中国古代就是采用这种方 法测定一年的长度,从而为指定历法奠定了基础 。元朝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为此做出了卓 越的贡献 。郭守敬根据“四海测验”的结果,并参考了 1000多年的天文资料、 70多种历法 互相印证对比,排除了子午线日月五星和人间吉凶相连的迷信色彩,按照日月五星在太空运 行的自然规律,在至元十七年 (公元 1280年 ) ,编制成了新历法——授时历 ② 。授时历推算出 的一个回归年为 365天 5时 49分 12秒, 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实际时间只差 26秒钟, 和现在 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历 (俗称的阳历 ) 的周期完全一致,但比格里高利历早施行 302年,在 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自宋才发著:《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及鉴赏研究》 (上卷) , 民族出版社 2011年版,第 253-271页
① 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 (北方卷)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年版,第 68— 69页 。
② 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 (北方卷)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年版,第 69— 70页。
1984年 7月,华中师范大学顾问陶军教授(左 3)和宋才发(左 2)在河南省有关领导的陪 同下,实地调研考察了河南省嵩山少林寺塔林名胜文化景观
。